【园区动态】沭阳开发区集聚“2+1”产业精塑“千亿园区”
| 招商动态 |2016-05-25
在经济下行压力下,沭阳开发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。今年1—4月份,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8.97亿元、一般预算收入6.46亿元,同比增长19.5%和18.2%;实现开票销售收入72.29亿元,同比增长17.5%;全区共有77家企业销售收入增幅同比在50%以上;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个,协议投资总额52.3亿元,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5个,总数比去年同期多4个。
沭阳县委常委、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云峰介绍说,园区按照“1134”发展思路,全力推动经济总量扩张、产业结构优化、园区形象提升。具体来说,就是瞄准“精塑一流环境、打造千亿园区”发展目标,突出“狠抓招商、培优育强、塑造环境”三大抓手,落实“更新理念、理顺体制、激发活力、坚守底线”四大保障,着力推动包括纺织服装、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在内的“2+1”产业体系等产业集聚、特色发展,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园区经济“质效双增”。该区的主要做法和实绩为:坚持规划引 领,明确主导产业发展定位。
一是科学制定园区规划。委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经开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,总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;研究制定污水管网、电网、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,建成区面积从2011年之初27平方公里扩大到38平方公里。
二是注重产业规划。按照“园区产业化、产业集群化”的思路,重点围绕“2+1”产业体系,高起点、高标准加快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,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园规划面积6138亩,全国首 家智能针织产业园已经开始建设,现有纺织类企业106家,初步形成包覆纱针织、制衣、窗帘布和墙布三大纺织产业链;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面积2475亩,现有装备制造企业79家,初步形成机电、汽车零部件、交通及运输设备三大特色鲜明、层次清晰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;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面积3536亩,现有企业41家,产品类别包括上游元器件和下游终端产品。该区将重点围绕三大主导产业中已形成的产业链,进一步补链强链,全力做大做强产业规模。
三是严格规划执行。实行经开区供地会审制度,引导项目落户,由原来项目选地转变为引导项目到所属产业规划地方进行落户。促进“腾笼换鸟”,2015年共清理盘活土地2100亩,今年以来已清理盘活土地700亩。坚持项目为王,增强主导产业发展实力。一是狠抓招商选资。按照“多元发展、特色彰显”原则,在面上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的基础上,强力推进园区招商、专业招商、产业招商。二是建立鉴别机制。
在产业招商中实行项目鉴别机制,具体做到“两看三把关”。
“两看”:一看项目所在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,对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、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坚决拒止;二看项目是否有合理的融资渠道和完备的资金解决方案。
“三把关”:把关项目规划容积率和建筑密度,项目总建筑容积率不能低于1.0,厂房建筑密度不能低于0.5;把关项目投资强度,项目强度不能低于260万元/亩;把关项目安全系数和环保指标,从源头拒绝存在严重安全隐患、不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项目入驻园区。三是注重扶优培强。建立全市500强企业培育库、兼并重组企业库、千企技改千万投资项目库和后备规模企业培育库。2015年,共实施千企技改项目31个,完成项目总投资27.5亿元,实施股改上市企业7个,实施兼并重组企业4个。四是推动特色发展。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,从转型升级、设备投入、技改投入等方面给予补贴,重点扶持“2+1”主导产业加快发展。五是加快科技创新。设立科技创新研发基金,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、自主创新,创建一批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、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工作站,推动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都要建立研发中心。六是优化帮办服务。满足企业要素需求,建立和完善“园区专业帮办+引资单位亲情帮办”双帮办机制,突出问题导向,尽力满足企业对水、电、气、热、融资、环保指标等生产性要素的合理需求,帮助企业降本增效。
坚持配套完善,优化主导产业发展环境。一是完善基础服务配套。高标准做好经开区供水、排污、供电、绿化、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配套,实现“九通一平”,为项目入驻提供基本保障。二是完善生活服务配套。建成蓝领公寓及邻里中心30万平方米、园区拥有学校、医院、客运站、星 级酒店等生活设施,为客商提供功能完善的投资、生活平台。三是完善生产服务配套。按拎包入住标准,设立人才公寓,帮助企业引培更多优秀人才。加强金融服务,累计为经开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20多亿元,担保余额达23.3亿元;设立县中小企业应急互助基金,累计为经开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10多亿元。规划建设染整中心、电镀中心等场所,有效解决相关产业企业环保难题。